金相顯微鏡的倍數如何選擇
發布時間:2025-09-19 11:04:37
金相顯微鏡的倍數如何選擇
金相顯微鏡的總放大倍數 = 物鏡放大倍數 × 目鏡放大倍數(目鏡為固定輔助部件,常見規格為 10×,少數為 5× 或 15×,默認以 10× 計算)。
-
核心變量是物鏡:常見物鏡規格為 5×(低倍)、10×(低倍)、20×(中倍)、50×(高倍)、100×(油浸高倍,需滴油使用),決定了主要的觀察精度和視野范圍。
-
視野范圍與倍數的關系:倍數越高,視野越小(能看到的樣品區域越窄),但細節越清晰;反之倍數越低,視野越大,能觀察到組織的整體分布。
無論分析何種樣品,都建議遵循 “低倍觀察全局 → 中倍定位區域 → 高倍分析細節” 的流程,避免直接用高倍導致 “找不到目標” 或 “誤判整體組織”。
-
例:分析鋼材的淬火組織時,先以 5×/10× 觀察 “馬氏體組織的整體分布是否均勻”,再用 20× 定位 “局部異常區域”,最后用 50×/100× 觀察 “馬氏體板條的精細結構”。
不同的金相分析目標(如宏觀組織、晶粒尺寸、缺陷檢測、相組成),對應不同的最優倍數范圍,具體如下表:
-
若樣品組織粗大(如鑄態鐵的奧氏體晶粒,尺寸達數百微米),用 50× 以上高倍會導致 “視野內只有 1-2 個晶粒”,無法判斷整體均勻性,反而 5×/10× 更合適;
-
100× 油浸物鏡需滿足兩個前提:① 樣品拋光至鏡面(粗糙度 Ra≤0.02μm);② 滴加專用浸油(匹配物鏡折射率),否則會出現成像模糊、分辨率下降。
-
例如分析 “金屬材料的晶間腐蝕”,若直接用 50× 觀察局部,可能誤判 “腐蝕僅在小范圍發生”,而低倍(10×)能發現 “腐蝕沿晶界呈連續分布”,避免結論偏差。
-
若需測量 “晶粒尺寸” 或 “第二相粒子直徑”,需選擇 “視野內能容納 5-10 個測量對象” 的倍數:
-
測量 10μm 的粒子:用 50×(總放大 500×),視野直徑約 0.1mm(100μm),可同時觀察多個粒子;
-
測量 1μm 的粒子:需用 100×(總放大 1000×),避免粒子在低倍下 “模糊成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