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紫外試驗時需要注意哪幾點
發布時間:2025-07-22 09:45:25
紫外光(尤其是 UVC 波段,200-280nm)具有強穿透性,可損傷皮膚和黏膜,長期或高強度照射可能導致灼傷、眼疾甚至基因突變。必須做好以下防護:
-
個人防護裝備(PPE)
-
佩戴紫外防護眼鏡:選擇針對紫外波段(UVB、UVC)的專用護目鏡,避免眼睛暴露(短期照射可能引發 “電光性眼炎”,出現疼痛、流淚;長期可能損傷晶狀體)。
-
穿著長袖防護服 / 實驗服:覆蓋頸部、手腕等裸露皮膚,避免皮膚直接暴露(短期可能導致紅腫、脫皮,長期增加皮膚癌風險)。
-
必要時戴防護手套:若需近距離接觸紫外光源(如調整設備),選擇無透光性的手套(如丁腈手套),避免手部灼傷。
-
環境防護
-
確保試驗在封閉或半封閉空間進行(如紫外老化箱、通風櫥),設備需有遮光設計(如防紫外線玻璃門),開門時自動切斷紫外光源。
-
張貼醒目的 “紫外輻射,注意防護” 警示標識,禁止無關人員靠近。
-
若在開放空間操作(如紫外燈消毒),需確保周圍無人,操作后通風 30 分鐘以上(避免臭氧殘留,臭氧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)。
-
設備檢查與預熱
-
試驗前檢查紫外光源(如紫外燈管、氙燈)是否完好,有無破裂、老化(老化燈管可能導致波長偏移,影響結果)。
-
按儀器說明書預熱(如紫外分光光度計需預熱 30 分鐘,確保光源穩定),避免因溫度波動影響數據準確性。
-
光源使用限制
-
避免頻繁開關紫外燈:燈管壽命與開關次數相關,頻繁啟停會縮短使用壽命。
-
控制照射時間:根據試驗需求設定時長(如老化試驗可能需要數天,殺菌則需 30 分鐘),避免超長時間照射導致樣品過度降解或設備過熱。
-
若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,需注意樣品池的材質:石英池可透過紫外光,玻璃池會吸收紫外光(尤其是 200-300nm),需根據波長選擇正確的樣品池。
-
樣品制備
-
確保樣品潔凈:紫外試驗對樣品純度敏感,若樣品含雜質(如顆粒物、氣泡),可能導致散射或吸收峰偏移,需提前過濾或離心處理。
-
液體樣品需避免氣泡:氣泡會散射紫外光,導致吸光度異常,需靜置或超聲脫氣后再測定。
-
樣品放置與定位
-
樣品與光源的距離需固定:紫外光強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(距離越遠,強度衰減越快),需按試驗標準(如 ISO、ASTM)設定距離,確保照射均勻。
-
避免樣品直接接觸光源:部分樣品(如易燃物、揮發性物質)可能因高溫或紫外照射引發燃燒,需保持安全距離。
-
溫度與濕度
-
紫外試驗(尤其是老化試驗)常伴隨溫度變化(如紫外老化箱可能同時模擬高溫),需實時監測環境溫濕度,避免因溫濕度波動影響樣品穩定性(如高分子材料在高濕度下更易降解)。
-
避免其他光源干擾
-
紫外光譜分析時,需關閉室內可見光(如日光燈、自然光),避免雜光進入檢測器,導致基線漂移。
-
實時記錄關鍵參數
-
記錄紫外波長(如 254nm、365nm)、照射強度(可通過紫外輻照度計測量)、時間、樣品狀態(如顏色變化、重量損失),確保試驗可重復。
-
試驗后處理
-
關閉設備后,等待光源冷卻再進行清潔(如擦拭樣品臺、更換燈管),避免高溫燙傷。
-
廢棄樣品需按危廢處理:若樣品經紫外照射后產生有毒物質(如某些有機物降解產物),需分類收集,不可隨意丟棄。
-
對于生物樣品(如細菌、細胞):紫外照射可能導致 DNA 損傷,操作時需嚴格遵守生物安全規范,避免樣品污染或操作人員接觸滅活不完全的生物材料。
-
對于易感光樣品(如某些染料、藥品):需在避光條件下制備和放置,避免試驗前因自然光照射提前發生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