硬度計HRA和HRB的打壓時有什么不同
發布時間:2025-09-09 10:30:51
硬度計HRA和HRB的打壓時有什么不同
壓頭是直接與被測材料接觸的關鍵部件,其材質和形狀決定了 “如何壓入材料”,二者差異明顯:
-
HRA 硬度計:采用120° 金剛石圓錐壓頭。金剛石硬度極高(莫氏硬度 10),圓錐結構能形成尖銳的接觸端,可輕松壓入高硬度材料表面,且不易磨損(避免因壓頭形變影響測試精度)。這種壓頭的設計目的是 —— 在高硬度材料上形成 “淺而尖” 的壓痕,通過壓痕深度差計算硬度(高硬度材料壓痕通常極淺,需尖銳壓頭確保壓痕可測)。
-
HRB 硬度計:采用直徑 1.5875mm(1/16 英寸)的硬質合金球壓頭(部分老式設備用鋼球,但硬質合金球耐磨性更好,現多為標配)。合金球呈圓形,接觸材料時為 “面接觸” 而非 “點接觸”,能避免壓頭刺穿較軟的材料;同時,圓形壓頭的緩沖性更強,可減少對低硬度材料的過度擠壓(防止材料變形過大或碎裂)。
洛氏硬度測試的核心邏輯是 “先加初載荷消除接觸間隙,再加主載荷形成穩定壓痕,卸除主載荷后測壓痕深度差”,HRA 與 HRB 的載荷組合(初載荷 + 主載荷)差異直接決定了打壓時的 “壓力強度”:
-
初載荷:二者完全一致,均為98.07N(約 10kgf)。這一步的目的是讓壓頭與材料表面緊密接觸,消除材料表面微小凹凸或壓頭與工作臺的間隙,確保后續主載荷壓入時的起點統一,避免測試誤差。
-
主載荷:差異極大,直接對應不同硬度材料的需求:
-
HRA:主載荷為490.33N(約 50kgf),總載荷(初載荷 + 主載荷)為588.4N(約 60kgf)。高硬度材料(如硬質合金、淬火鋼)的抗變形能力強,需要更大的總載荷才能形成可測量的壓痕;同時,120° 金剛石圓錐的 “尖形” 設計,能將總載荷集中在極小的接觸面積上(壓強極高),確保壓頭可壓入硬材料。
-
HRB:主載荷為882.6N(約 90kgf),總載荷為980.7N(約 100kgf)。看似 HRB 總載荷更大,但因壓頭是 “1.5875mm 合金球”,接觸面積遠大于金剛石圓錐(圓形面接觸 vs 尖點接觸),實際作用在材料上的 “壓強” 反而更低 —— 這是為了適配軟質材料(如軟鋼、黃銅、鋁合金):若用高壓強的 HRA 載荷 + 壓頭,會導致軟材料被壓出過深甚至穿透性的壓痕,無法準確計算硬度;而 HRB 的 “大載荷 + 大接觸面積”,能形成 “深而圓” 的穩定壓痕,同時避免材料損壞。
因壓頭和載荷的差異,二者在打壓時形成的壓痕特征、深度變化邏輯完全不同,直接影響硬度值的計算(洛氏硬度值 = 常數 - 壓痕深度差 × 系數,常數和系數隨標尺變化):
-
HRA 打壓過程:
-
加初載荷(98.07N):金剛石圓錐輕微壓入高硬度材料,形成極淺的 “初始壓痕”(深度通常僅幾微米);
-
加主載荷(490.33N):總載荷下,圓錐尖部強行壓入材料,因材料硬度高,壓痕僅輕微加深(深度增量小);
-
卸除主載荷(保留初載荷):高硬度材料的彈性形變極小,壓痕深度幾乎無回彈,最終通過 “主載荷壓痕深度 - 初載荷壓痕深度” 的差值,代入公式計算 HRA 值(HRA 值范圍通常為 20-88,值越高硬度越大)。
核心特點:壓痕 “淺、尖、無明顯回彈”,深度差小,依賴尖銳壓頭和高壓強確保壓痕可測。
-
HRB 打壓過程:
-
加初載荷(98.07N):合金球與軟材料接觸,形成較淺的初始壓痕(因材料軟,壓痕深度略大于 HRA 的初始壓痕);
-
加主載荷(882.6N):總載荷下,合金球明顯壓入材料,形成較深的 “主載荷壓痕”(深度通常幾十微米);
-
卸除主載荷(保留初載荷):軟材料有一定彈性形變,壓痕會輕微回彈(深度略有減小),最終通過 “主載荷壓痕深度 - 回彈后的壓痕深度” 的差值計算 HRB 值(HRB 值范圍通常為 20-100,值越高硬度越大,超過 100 時需換更硬的標尺如 HRC)。
核心特點:壓痕 “深、圓、有輕微回彈”,深度差大,依賴圓形壓頭和低壓強避免材料過度損壞。
二者的打壓差異本質是為了適配不同硬度的材料,避免 “用錯標尺導致測試無效”:
-
HRA 打壓適配材料:高硬度、高脆性材料,如硬質合金(鎢鋼)、淬火后的高碳鋼、陶瓷(部分)、高速鋼等。這類材料若用 HRB 測試,合金球壓頭會因材料過硬而無法壓入(甚至壓頭損壞),無法形成有效壓痕;而 HRA 的金剛石圓錐 + 高壓強,能精準測其硬度。
-
HRB 打壓適配材料:中低硬度、有一定塑性的材料,如退火軟鋼(Q235)、黃銅(H62)、鋁合金(6061)、紫銅等。這類材料若用 HRA 測試,金剛石圓錐會直接刺穿或壓出過深壓痕,壓痕深度差超出儀器測量范圍,導致硬度值無效(通常顯示 “超出上限”);而 HRB 的合金球 + 低壓強,能穩定測其硬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