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氏硬度計打壓不準怎么回事
發布時間:2025-06-26 10:11:49
布氏硬度計算依賴 “試驗力(F)” 和 “壓痕直徑(d)”,試驗力偏差會直接導致結果失準。
-
可能原因:
-
砝碼系統異常:
-
砝碼磨損、銹蝕或添加錯誤(如選錯砝碼組合,導致實際試驗力與設定值不符,例如需 1000kg 力卻用了 500kg 砝碼)。
-
砝碼懸掛機構松動、變形,導致砝碼實際加載力不足。
-
杠桿系統失衡:
-
杠桿支點磨損、變形,或杠桿本身彎曲,導致力值傳遞比例錯誤(布氏硬度計多通過杠桿放大砝碼重力獲得試驗力)。
-
杠桿配重塊位置偏移,破壞力值平衡。
-
液壓系統故障(液壓式硬度計):
-
油泵漏油、密封圈老化,導致壓力無法穩定建立,試驗力不足或波動。
-
液壓油不足、雜質過多,影響壓力傳遞精度。
-
加載速度異常:
-
加載過快或過慢(標準要求 “平穩加載,避免沖擊”),導致實際作用在試樣上的力與設定值偏差(尤其脆性材料,沖擊加載會導致壓痕異常)。
-
解決辦法:
-
檢查砝碼:清理砝碼表面銹蝕,核對砝碼組合是否與設定試驗力匹配(如 10mm 球壓頭測鋼時,常用 250kg、500kg、1000kg 力,需對應不同砝碼組合);若磨損嚴重,更換標準砝碼。
-
校準杠桿:松開杠桿固定螺絲,調整支點位置或配重塊,確保杠桿水平平衡(可通過水平儀輔助);磨損嚴重時更換杠桿組件。
-
維修液壓系統:更換老化密封圈,補充 / 更換清潔液壓油(按設備說明書型號),檢查油泵是否正常加壓(可通過壓力表觀察壓力是否穩定)。
-
控制加載速度:通過調節液壓閥或機械阻尼裝置,確保加載過程平穩(通常從接觸試樣到達到設定力的時間為 2-8 秒)。
壓頭是與試樣接觸的核心部件,其精度和狀態直接決定壓痕的準確性。
-
可能原因:
-
壓頭磨損或損壞:
-
硬質合金球(常用)表面有裂紋、凹陷或磨損,導致壓痕形狀不規則(如橢圓、邊緣毛糙),測量直徑時誤差增大。
-
鋼球壓頭(用于軟材料)變形、失圓,或鍍層脫落(如鍍鉻層磨損,導致實際直徑變?。?
-
壓頭安裝不當:
-
壓頭未擰緊,加載時松動,導致壓痕偏移或傾斜。
-
壓頭軸線與試樣表面不垂直(即壓頭歪斜),壓痕呈橢圓而非正圓,直徑測量失真。
-
解決辦法:
-
檢查壓頭:用顯微鏡觀察壓頭表面,若有磨損、裂紋,直接更換同規格壓頭(如 Φ10mm、Φ5mm 硬質合金球);更換后需確認壓頭直徑符合標準(可通過校準塊檢測)。
-
規范安裝:用專用扳手擰緊壓頭(避免過緊損壞螺紋),安裝后通過 “空壓” 測試(不加試樣,輕載壓下)觀察壓頭是否垂直(可在工作臺放平鏡,觀察壓頭倒影是否居中)。
試樣本身的表面質量、夾持狀態會導致壓痕異常,間接影響測量結果。
-
可能原因:
-
表面不平整或有缺陷:
-
試樣表面有氧化皮、銹跡、油污或劃痕,壓頭無法均勻壓入,壓痕邊緣模糊。
-
表面粗糙度太高(如 Ra>3.2μm),壓痕直徑測量時難以找準邊緣。
-
試樣厚度不足:
-
試樣厚度小于壓痕深度的 10 倍(標準要求),壓入時試樣發生整體變形(而非局部塑性變形),導致壓痕偏大,硬度值偏低。
-
夾持不穩或放置傾斜:
-
試樣未固定,加載時滑動或翹起,壓痕歪斜。
-
試樣放置不水平,壓頭與表面不垂直,壓痕呈橢圓。
-
解決辦法:
-
預處理試樣:用砂紙打磨(從粗到細,如從 120 目到 600 目)去除氧化皮和缺陷,確保表面平整、清潔(可用酒精擦拭);粗糙度需符合標準(軟材料 Ra≤1.6μm,硬材料 Ra≤3.2μm)。
-
檢查厚度:用卡尺測量試樣厚度,確?!?0 倍壓痕深度(估算:壓痕深度≈0.1× 壓痕直徑,如 d=5mm,則厚度需≥5mm),不足時更換厚試樣或降低試驗力。
-
穩固夾持:用夾具固定試樣(尤其小尺寸試樣),通過工作臺水平儀調整試樣水平,確保壓頭垂直作用。
硬度計的機械部件(如工作臺、主軸、升降機構)精度下降,會影響力的傳遞和壓頭定位。
-
可能原因:
-
工作臺不水平:
-
工作臺面傾斜,導致試樣表面與壓頭不垂直,壓痕橢圓化。
-
主軸間隙過大:
-
主軸(安裝壓頭的軸)磨損,徑向或軸向間隙過大,加載時壓頭晃動,壓痕位置偏移。
-
升降機構卡滯:
-
手動 / 電動升降螺桿潤滑不足、有雜質,導致工作臺升降不平穩,試樣與壓頭接觸時產生沖擊。
-
解決辦法:
-
調平工作臺:通過調節設備底部地腳螺絲,配合水平儀(放置在工作臺面),使工作臺處于水平狀態(水平儀氣泡居中)。
-
維修主軸:拆解主軸組件,清理雜質,更換磨損的軸承或軸套,確保主軸無明顯晃動(可手動轉動主軸感受間隙)。
-
保養升降機構:定期清理升降螺桿,涂抹專用潤滑脂(如鋰基脂),確保升降順暢無卡滯。
人為操作誤差是常見原因,尤其對經驗不足的操作人員。
-
可能原因:
-
保壓時間不符:
-
未按標準保壓(如黑色金屬保壓 10-15 秒,有色金屬保壓 30 秒,軟金屬保壓 60 秒),保壓過短導致壓痕未穩定,結果偏低;過長可能因材料蠕變導致壓痕偏大,結果偏低。
-
壓痕直徑測量錯誤:
-
用讀數顯微鏡測量時,未找準壓痕邊緣(如誤讀邊緣毛刺為壓痕邊界),或只測一個方向直徑(未測垂直方向取平均值,導致橢圓壓痕誤差)。
-
試驗力與壓頭匹配錯誤:
-
未按標準選擇 “試驗力(F)- 壓頭直徑(D)” 組合(如測硬度≤450HBW 的鋼,常用 10mm 球 + 3000kg 力;測軟金屬用 5mm 球 + 250kg 力),導致壓痕過深或過淺,超出測量范圍。
-
解決辦法:
-
嚴格保壓:使用帶定時功能的設備,或用秒表計時,確保保壓時間符合標準(參考 GB/T 231.1 或 ASTM E10)。
-
規范測量:測量壓痕時,在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各測一次直徑,取平均值;若壓痕邊緣模糊,重新打磨試樣后測試。
-
正確匹配參數:根據試樣材料硬度,按標準選擇 F/D2 比值(常用 30、15、5),例如:
-
鋼、鑄鐵:F/D2=30(如 D=10mm 時 F=3000kg);
-
銅合金:F/D2=15(如 D=5mm 時 F=375kg);
-
鋁合金、軟金屬:F/D2=5(如 D=2.5mm 時 F=31.25kg)。